日期:2025-09-14 13:41:12

如果说顿巴斯地区是俄乌冲突这场漫长马拉松的终点线,那么被称为红军城的波克罗夫斯克无疑就是最后的冲刺赛道。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如今正见证着双方最精锐部队的殊死搏斗——俄罗斯军队正全力发动秋季攻势,而乌克兰守军则依靠无人机技术苦苦维系着最后的补给生命线。战局陷入胶着状态,胜负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围绕红军城的决战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一场考验后勤保障能力的耐力赛。
波克罗夫斯克这座战略要冲并非首次成为战场焦点。它扼守着顿巴斯地区交通网络的咽喉要道,就像一把锁钥控制着整个区域的军事调动。无论俄军想要向南推进扩大战果,还是乌军计划北上增援其他战区,都必须经过这座关键城市。作为乌克兰顿巴斯集群的重要后勤枢纽,波克罗夫斯克还连接着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这两座军事重镇,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可以说,谁掌控了红军城,谁就掌握了顿巴斯南线战场的主动权。
当前战局中,俄军选择在9月初这个泥泞季节前的宝贵窗口期发动秋季攻势。与以往的大规模推进不同,这次俄军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战术——边部署边试探。而乌军则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补给线几乎完全暴露在俄军火力覆盖之下,就像棋盘上被逼入死角的棋子,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双方都保持着高度克制:俄军不愿在攻势初期就亮出所有底牌,乌军则依靠精锐部队顽强抵抗,试图以空间换取时间。此时的红军城已不仅是一块战略要地,更是决定整个南线战局走向的风向标。
展开剩余79%这场战役的特别之处在于,双方都摒弃了传统的人海战术,而是投入了最精锐的作战力量。俄军方面派出了赫赫有名的空降兵第76师和以顽强著称的太平洋舰队第155海军步兵旅。前者曾在安东诺夫机场战役中表现出色,后者则以阵地战死战不退闻名。这两支劲旅分别负责侧翼穿插和正面强攻,再配合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部队,组成了2-3个旅级战斗群的强大攻势力量。显然,俄军在这个战略要地下了重注。
乌军方面同样精锐尽出,第7空突军承担起主要防线防御任务,还紧急调来了在库尔斯克反击战中表现优异的第95空突旅。这支部队以战术灵活、反应迅速著称,是乌军手中为数不多的王牌部队。然而,这种频繁的跨区调动也暴露出乌军兵力捉襟见肘的窘境——哪里告急就得往哪里救火。
但战争从来不是仅靠精锐部队就能取胜的。当前的战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战斗力比拼,演变成一场后勤保障的持久战。在这方面,乌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地面补给线几乎全部被俄军切断,卡车运输随时可能遭遇空袭,铁路运输也早已中断。为此,乌军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空中运输走廊——使用改装无人机进行物资运输。
9月6日,7架由农用无人机改装的雅加女巫运输机从后方基地起飞,以超低空飞行方式向库比扬斯克西南方向运送了300公斤弹药和补给物资。这些原本用于农业喷洒的无人机经过改装后,每架可载重50公斤,其贴地飞行特性使其很难被雷达发现。起初俄军误以为这是攻击行动,险些启动防空系统拦截,后经光纤导引识别才确认是补给任务。此后,俄军加强了该区域的电子战能力和低空防空部署,专门针对这条空中生命线。
乌军的这一创新举措展现了出色的战术应变能力,但也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他们的后勤系统已经到了不得不依赖无人机维持的困境。这种补给方式虽然灵活机动,但受制于天气条件、电子干扰和敌方反制措施等诸多因素,随时可能中断。更关键的是,这种应急补给方式只能解燃眉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金融时报》援引西方情报人士分析,如果乌军不能尽快恢复稳定的地面补给,仅靠无人机运输支撑的前线就像一顶被抽掉支架的帐篷,随时可能坍塌。
现代战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从卫星图像可以看出,俄军补给车队虽然推进缓慢,每天仅前进约500米,但却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军对乌军后勤系统的打击越来越精准:9月6日凌晨,俄军导弹精确命中了乌军第63旅在斯拉维扬斯克的一个伪装弹药库,据称这次打击得到了俄安全总局情报和技术侦察的密切配合,引发的连环爆炸给乌军补给系统造成了严重打击。
相比之下,乌军的处境更为艰难。地面补给几乎断绝,无人机成为唯一的运输手段。前线士兵只能通过象征性举动来提振士气,比如在库比扬斯克的电视塔上升起国旗。但据当地媒体报道,许多士兵私下对寸土不让的防守政策表示质疑,担心这种战术最终会导致寸土必失的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也并非没有短板。路透社援引战地医疗志愿者的消息称,俄军前线部队面临野战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因水源污染导致士兵集体腹泻减员的情况。帐篷短缺、药品匮乏等问题也在考验着俄军攻势的持续性。
因此,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已不再是某次战术突袭的成功与否,而是取决于哪一方的补给系统能够支撑到最后。如果乌军能坚持到西方援助物资到位,战局可能出现转机;反之,如果俄军能彻底切断所有补给通道,红军城很可能就此易主。
这场围绕红军城的攻防战,表面上是军事对抗,实质上是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死较量。乌军通过无人机补给展现出了战术创新能力,俄军则凭借情报优势和精准打击不断挤压乌军的生存空间。但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乌军的空中走廊虽具象征意义,却难以扭转后勤劣势;俄军的猛烈攻势也因后勤和医疗保障问题而受到制约。
最终,这场战役能否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关键不在于能否攻占某座城市,而在于谁能将补给物资送到最后一名士兵手中。现代战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再勇猛的进攻,也需要可靠的后勤保障作为支撑。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由某场漂亮战役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那条看不见的生命线——补给系统。红军城之战正是整个顿巴斯拉锯战的缩影。当无人机成为救命稻草,当导弹精准摧毁补给节点,胜负的天平正在后勤线上摇摆不定。谁能掌控这条生命线,谁就能掌握战局的未来走向。
发布于:天津市银河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